交通智能“停”“管”“联”产业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
《绘就交通强国的靓丽底色》
节选(三)
《中国交通信息化》记者 刘睿健
交通运输行业每年都在发生深刻改变,近三、四年以来,整个交通运输市场格局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市场秩序隐约已经成型。2020年,我国交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规范发展,网约车日均订单达2100万,共享单车日均订单超4570万。“互联网+货运物流”快速发展,网络货运日均运单量达13万单。
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部长李小鹏在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闭环,加快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出行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指出,要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上下更大功夫,扩大高品质、多样化的运输服务供给,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出行需求,更好挖掘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要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下更大功夫,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及时跟踪各类阶段性应急政策调整情况,努力营造普惠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类大脑、大数据下的投资规模也开始加大,国内的科技巨头们也纷纷涌进智能交通市场,“新基建”的东风越吹越响,通过政策支持和各巨头的媒体宣传,智能交通市场拓展迅猛。当前,智能停车、交通管控以及智能网联这三大市场已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除停车项目)中标过亿项目达32个,中标过亿项目市场规模总计约为66.58亿。其中,交通管控市场中标过亿项目21个,总计为39.04亿;智慧运输(含智能网联)中标过亿项目11个,总计为27.54亿。下文就来具体探一探智能交通领域“停”“管”“联”三大产业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
智能停车:建立汽车后服务体系
自2015年开始,智能停车业务经过几年的持续市场推广,在一线城市已经形成有效的市场示范效应,应用范围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正逐步向全国范围辐射,行业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我国停车收费的静态市场空间高达5000亿元,2021年停车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达到万亿元,智能停车场系统发展态势迅猛。目前,智能停车玩家众多,传统停车管理公司、创业型公司、互联网巨头和安防公司等纷纷加入这场蓝海抢夺大战中。业界分析认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预计智能停车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平均增速,到2025年有望接近400亿元。
但当前我国智能停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整体相对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其中,低端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有限,高端市场尚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有业内人士认为,若要实现高端市场上的突破,单纯的智能停车设备企业,需要考虑“如何与更多停车场合作”的问题;对于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产品质量是硬伤;如何做到用户引流,并保证用户在平台上的活跃度,则是互联网停车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尽管智能停车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但若能及时抓住当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补短板以及全国推广ETC这几股热潮,将智能停车融入到城市整体规划当中,便能以最大合力推动智能停车的实际落地。
在记者看来,未来智能停车市场加快打开的突破点在于不能仅靠提供车位获利,要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手段,深入了解车主的潜在需求,例如附加洗车、保养、车险、维修等一系列汽车后服务和推广服务来获取利润,甚至可以与其他行业联合提供非汽车相关服务,将信息互联互通的效率做到最大化,为车主提供更多便利,如此,智能停车系统市场需求将会持续上升。
智能管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体系
交通管控一直是传统智能交通的大市场,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智能交通大项目多集中在交通管控领域。近年来,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凸显,仅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交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通过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智能城市交通解决方案被寄予厚望,以阿里云、百度、滴滴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城市大脑、交通大脑,在交通信号灯调控、车流调控、峰值预警等应用中已初显成效。
我们看到,当前智能交通管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大项目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几乎成了“肉搏战”。据相关调查显示,2018年交通管控项目规模约166.2亿元,其中交通大脑项目规模约5.3亿元,预计2022年交通管控项目规模将突破240亿,交通大脑项目突破32亿。目前,交通大脑的供应商多采用与合作伙伴绑定的形式争取项目,利润在整体项目的20%左右,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不高,但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已经从基础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过渡,对软件的需求逐渐上升,这一利好未来会持续促进交通大脑项目的落地。
交通管控常用的智能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RFID、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运筹优化等等,其中,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最为主要,常见的包括机动车辆证照管理、交通流检测及违章取证、交通救援和特殊车辆监控、智能停车场管理、多义性路径识别及高速公路收费拆分账管理等等。根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的调查,自2010年中国物联网发展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国RFID及物联网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RFID技术在我国智能交通中应用非常广泛,成功应用案例包括:国内最大的铁路机车车号识别系统、全国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全国各地数千个停车场RFID收费系统、各地工厂的车辆自动称重系统、公交车站车辆进出站管理系统、北京市城市汽车环保检测RFID环保信息卡系统等等。从我国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市场占比情况来看,交通管理占我国RFID下游应用的13%,排在应用领域的第三位,随着国家对智能交通和RFID技术发展的持续推进,RFID交通应用将更加成熟,智能交通管控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水平。
此外,人工智能在交通管控领域中的应用也是一大焦点,例如智慧公交系统、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动态信号控制优化系统,以及前文所提到的高速公路智能稽核系统等等。但是,交通管控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地区交通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少,缺少必要的信号基站,AI无法采集路况数据;多种AI应用协同时效性不强,无法应对高时效性的场景需求等等。若要进一步扩大AI技术在交通管控领域的市场份额,则必须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设备系统数据交互共享标准化体系、建立前端与后端标准架构等等。
智能网联:实现自动驾驶常态化运营和多场景应用
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在智能网联车示范运行方面,我国早在2015年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布局,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浙江、长春、武汉、无锡等地建设了超过23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积极推动半封闭、开放道路的测试验证。
除了不断完善道路测试法律法规文件和建设多元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外,国家还大力支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平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交通行业网联化统一监管平台。为与国际先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发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和技术,我国也相继批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如智能电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研发、电动自动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运行等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项目异军突起,亿级智能网联项目规模总额已达23.45亿,百度作为最大的赢家,在整个智能网联市场中标超过10亿,而腾讯、华为等也有参与,阿里云目前则更专注于市场更大但与智能网联密切相关的智慧高速市场。宽带移动通信、智能汽车、智慧交通三大产业的融合,产生了以自动驾驶、车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带来了新的万亿级市场。
业内分析认为,中国搭载智能网联功能的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持续增长,并在2025年超过75%,高于全球水平;此外,中国将是第一个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