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40年】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

2018-11-16 1634

40年来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沿革、“三主一支持”的形成过程、绿色发展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进、“南海一号”成功整体打捞体现救捞改革开放成果……1112,交通运输部召开“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专题研讨会,邀请老同志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发展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和重大节点背后的故事。

今日,中国交通新闻网摘登部分发言内容,邀您共同感受老一辈交通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交通运输发展史。

难忘改革发展两三事

原交通部党组秘书、办公厅副主任 邬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交通运输发展之路,开启了一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之路,走出了一条目标导向、规划引领之路,开创了一条多元化筹集资金之路,探索出一条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之路。

与大家分享我经历的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两三事儿。

 “三主一支持”的形成过程

1989年,我从交通部政治部调到部办公厅后,第一件事就是为19892月召开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做筹备工作,组织起草会上部领导的讲话稿,也因此见证了“三主一支持”交通发展规划的出台。

在部领导的讲话稿中,有一段关于制定交通运输长远规划设想的话:“从‘八五’开始,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总方针指导下,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建设公路大骨架、水运大通道、港站大枢纽,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段话既有指导思想,又有时间表、路线图、奋斗目标,对之后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这份报告作为“1989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文件”报送时任国务委员邹家华。邹家华充分肯定了报告内容,同时提出将“三大”改为“三主”。

 “一支持”是在19902月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措辞是:“交通建设‘八五’计划要以‘三主一支持’(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及支持保障系统)的长远发展设想为目标。”这就是“三主一支持”的形成时间和过程。

1989年到2012年,共24个年头,我参与了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主报告的文字工作,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二十五条”提出一揽子新举措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交通部党组贯彻讲话精神,结合交通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交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二十五条”)。我的任务是做“二十五条”的文字工作。

 “二十五条”规划了10年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连接我国经济区域的呈‘开’字形布局的沿海、沿江、沿陇海线、沿京广线四条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由此出现了建设“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的概念。

 “二十五条”在确定、描绘蓝图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措施,包括改革公路、水路运输计划体制,地方公路水路货物运输以市场调节为主,缩小国家规定的运输价格的范围,扩大浮动价格的范围。改革运输管理方式,从事国际海运的船公司,可自行决定运力的增减,决定买、造船舶和出售自有贷款船舶。允许外国船公司在我境内开办独资或合资船务企业。允许国内货主和航运企业自建、自营专用码头,支持内陆省市到沿海、沿江自建、合建并经营码头。鼓励中外合资建设并经营公用码头泊位。

这“二十五条”对当时交通运输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还见证了沈阳、山东、福建、成都与公路相关的四大会议的召开,1995年、1998年与内河建设相关的两大会议的召开,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12次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各级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是广大交通运输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结果。

绿色交通发展从理念到全方位实践

原交通部办公厅主任 姚明德

改革开放40年,交通运输成就斐然。其中一项重大成就,就是树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制定了交通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转变了发展方式,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绿色发展理念是深化改革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增长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针对上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目前,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实践。

全方位建设交通运输生态文明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推进交通绿色发展。其中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文件有《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

这构筑了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交通生态文明的总体布局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绿色交通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绿色交通发展七大工程和三大制度保障体系,将引领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的绿色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对交通强国建设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车船燃料清洁化水平的提升,是交通运输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之一。目前,国家支持发展使用天然气车船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自“十五”以来,我国发布的交通、能源、环保、汽车、船舶等产业政策文件中,涉及推广天然气车船的文件至少有80份。其中,人大法律文件3个,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18个。“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至少发布了29个文件,对推广使用天然气车船作出部署。

交通运输部在江苏、山东、辽宁、宁夏四省区开展了LNG车辆应用试点,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应用液化天然气首批试点示范。利用交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天然气车船推广应用。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有天然气汽车600多万辆,约占全球总量的23%,加气站8700余座,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均为世界第一位。

建议打造“绿色物流大通道示范线”

针对今后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有三点建议。

建议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在已经规划的物流大通道中,选择车流密集、货运量大的路段,开展LNG重卡替代柴油重卡的示范,建设“绿色物流大通道示范线”,以带动和促进中长途汽车货运绿色发展。同时,努力推进港口和公路建设施工使用LNG动力车辆和装卸、挖掘等机械。

建议在城市公交中继续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初步计算,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及周边地区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公交车超过10万辆,如果大力推广使用国六排放的天然气汽车,不仅能够达到环保要求,还可以节省至少三分之二的投资。

建议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加快天然气船舶的推广应用。

亲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

原交通部救捞局副总工程师 姚春清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我有幸参加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论证的全过程。

海工技术与水下考古巧妙结合

1987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搜寻探测一艘外国沉没“宝船”,未找到该船。扩大探测范围时,意外发现了另一艘沉船。经试捞,打捞出水各种文物247件。经文物部门鉴定,捞起的瓷器是宋、元时期的外销瓷,而金腰带等部分物品疑为阿拉伯人的饰品。考古界认为,这是首次发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并将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经勘测,沉船船体埋在泥下1,当地水深2224米,船载文物估计有6万至8万件。根据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制作钢制沉井,之后利用激光、GPS等手段对定位桩及沉井精确定位。接下来,用静压法将沉井下沉到位,用前牵引后顶推的方法在沉井的底穿引26块底托樑,形成一个包裹沉船及周边泥土的沉箱。最后,用4000吨起重船将沉箱吊离海底,放置在全潜驳船上,全潜驳排水起浮后将沉箱运至码头,用气囊滚棒拉移法将沉箱移至博物馆预定位置。

交通部对此项打捞工程极为重视,部救捞局多次集中全系统打捞专家对打捞方案进行审核修改,使之达到完善、完美。除参加内部研讨外,我参加了全部6次研讨论证会。

20055月,交通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了论证会,海洋工程类专家一致认为,整体打捞方案将海工技术与水下考古作业巧妙结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信息,特别是完整地保住了国宝级的沉船船体。之后,各部门又多次召开研讨会,对打捞方案及水后文物的保护措施进行研究细化。

救捞职工才智与汗水的结晶

20074月,广州打捞局作业船舶进场施工。作业之初,精确定位、打定位桩等都很顺利,但在下沉沉井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根据土木工程专家的意见,原设计方案中的沉井高度由7增加至14,海床深处的泥土硬度大大增加,导致静压力增加了一两倍仍不能将沉井下压到位,甚至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如不能在台风季节来临前将沉井下沉到位,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经现场多次研究会商,采用底部用高压水冲泥开挖,首尾分步交替下沉的施工工艺,至724才将沉井下沉到位。

在第二个关键施工坏节,由于上沉井底部穿引底托樑的位置,在原设计为7的基础上增加了1多,致使穿引时拥土及摩擦阻力剧增,加大了穿引及控制的难度,甚至樑体严重变形仍无法穿引到位。方案再次修改,缩小底托樑宽度,由26根改为36根,改进施工工艺和设备。111336根依托探全部穿引成功,将沉船及周围泥土全部包裹在沉箱内,整体打捞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成功整体打捞“南海一号”,是交通部救捞职工才智与汗水的结晶,对保护国宝级文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0712月,我受广州打捞局邀请,参加了“南海一号”打捞工程竣工典礼。当我站在“华天龙”轮甲板上,看到沉座在全潜驳上的沉箱时,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以自己是救捞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也为自己有幸参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打捞工程,在方案完善、论证、协调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欣慰,我的救捞生涯至此也画上了句号。

发展战略一脉相承 提升服务矢志不渝

交通运输部原综合规划司司长 孙国庆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交通(运输)部工作了35年,绝大部分时间在规划(计划)司工作。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是先行官。回顾改革开放40年,能看出清晰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沿革。

改革开放初期,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外贸运输、能源运输、农村运输、旅客运输都不能适应客观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李清同志任部长时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放宽搞活交通运输市场。这是开放市场的战略思想,打破了所有制单一、封闭的交通运输经济格局。它像是一粒种子,推动了交通运输大发展。

市场活跃了,交通凸显了“瓶颈”制约,而大建设需要资金。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永昌同志任部长时推动政策创新。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购费、开征港口建设费,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形成了“部门、行业、地方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新局面。上世纪80年代末,交通部提出“三主一支持”战略构想,以综合运输为主轴,指导长远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黄镇东同志任部长时从战略层面抓了三件大事:重视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三主一支持”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交通运输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在政企分开、港航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形成了政府投资、地方出资、利用外资、社会融资的公路建设新局面,使“三主一支持”规划提前13年实现。

进入21世纪,交通压力基本缓解,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张春贤同志任部长时提出了“建设农村路,让农民兄弟从泥泞中解放出来,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启动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那时候,到农村去调研,随处可见“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的标语。

经过“四个审视”,李盛霖同志任部长时提出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向综合运输体系转变。

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杨传堂同志任部长时提出发展“四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杨传堂书记、李小鹏部长带领交通运输行业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和创新融合发展,努力开启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好先行。

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沿革,坚持了持续发展、提升服务水平这条主线,目的就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0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人间奇迹,作为交通人备感自豪。我们将继续关注交通运输发展,期待早日建成经济适用的交通运输网络、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智能安全的交通运输管理制度、低碳绿色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互利共赢的交通运输开放合作机制。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